爱读笔趣阁 > 大汉的光芒 > 第三百七十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

第三百七十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

作者:以爱封城 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
一秒记住【爱读笔趣阁 www.adbqg.com】,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! 笔趣阁www.adbqg.com,最快更新大汉的光芒最新章节!

因此,他当时在读了廷尉府的奏章之后,又把张汤和宗正召到宣室殿,要他们别顾虑其他的,依律论罪,绝不可法外施情。
    
    只是没有想到,刘彻忽略了太后对金俗的疼爱,才这么一会儿,太后马上就过问这件事了。
    
    那认真的态度,简直是要逼着自己轻罚了事……
    
    “母后,孩儿还记得,想当年商君在秦变法,曾感叹曰:法之不行,自上犯之。
    
    所谓上不能遵法循律,国何以固,社稷何以久?现在孩儿已命廷尉依律问罪,必定是决不姑息。”
    
    “要是哀家让皇帝宽大呢?”
    
    “不!孩儿多年来御臣理政,岂能言而无信,出尔反尔?”
    
    “大胆!”
    
    王太后拍着案几,愤然站了起来,“你住口,没有哀家,哪有你今日?哀家的话你也不听了么?你这是要气死哀家呀!”
    
    “母后……您这是想要重蹈太皇太后覆辙么?不可!”
    
    “你……”
    
    王太后没有想到,一向孝顺的刘彻会说出这样一句话,如同利剑,直置在她的心口,让她一时缓不过气来。
    
    她颓然地跌坐在席上,大怒道:“真是气煞哀家了!”
    
    卫子夫在一旁看着这对母子争吵,心中十分着急,却没了主意,一时间一句话也不敢说。
    
    从进宫的那一刻起,她就知道皇帝明令后宫不能参与朝政,或许她这个时候插言,只能招来严厉申斥。
    
    现在她唯一能够做的,就是劝解太后不要动怒伤了身体。
    
    这个调解人,
    
    还必须得自己做。
    
    见刘彻不肯松口,太后一声叹息,自己养的儿子自己知道,他的性子倔得很,非要硬来只会使事情陷入僵局,她遂换了缓和的口气与刘彻说话。
    
    “哀家很清楚,皇帝考虑的是国家社稷,考虑的是大汉律法,哀家又何曾没有想到这些呢?
    
    可皇帝也该清楚,当年俗儿在乡间所受的苦难,亲生儿女的夭折,好不容易几年前认了养子养女,也是亲如已出。
    
    再加上现今娥儿又被送回长安,姑念哀家早年亏欠的情分,你这个做弟弟的,就网开一面,赦其死罪,贬为庶民,永不进宫吧?”
    
    “母后之言差矣!记得建元初年,孩儿被太皇太后压去权柄,终日赋闲,那时母后曾对孩儿说,天下者,乃百姓之天下,非一人之天下。
    
    是啊,百姓为重,难道那十数条人命不是百姓么?他们凭什么受此无妄之灾,含恨而死?
    
    娥儿归京,也是过在刘迁,与淮南王府总管和府役何干,那些府役都是百姓子弟,无辜死于非命。
    
    只怕孩儿若是徇私而置大汉律令于不顾,天下闻之,人心皆离散,会认为朕是一个只顾念亲情,无视臣民的暴君,那社稷还有望么?”
    
    “这……”
    
    “想一想,母后当年就对太皇太后干涉朝政屡有微词,如今母后身居后宫,就当母仪天下,不可学做垂帘听政。
    
    一朝棋错,满盘尽输,若是此风一开,新制就废矣!”
    
    “可……”
    
    “孩儿知道母后春秋已高,现在自当颐养天年,至于朝廷的事情,孩儿自认会做到上对得起祖宗,下不负黎民的。”
    
    一时间王太后语塞了,她好像提不出任何可以宽恕子仲的理由。
    
    其实连她自己也在内心认为,这个与刘氏宗族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的子仲,简直是太无法无天了。
    
    她也是过来人,曾亲身感受到当年太皇太后的滥施权威,现在她怎能重犯自己曾经十分厌恶的错误呢?
    
    错了,
    
    这都错了……
    
    唉!一声叹息,她再一次哀怨命运,它总是时不时地捉弄自己。
    
    看看卫子夫的亲属们,一个个驰骋疆场,建功立业。
    
    可回头自己族中之人呢,从先前的田蚡到健在的族兄,从外孙女再到外孙,怎么就没有一个争气的呢?
    
    完了也晚了,
    
    拯救子仲的最后一道门被刘彻关上之后,她忽然陷入了慌乱。
    
    听着皇帝离开大殿的脚步声,那种说不清的失落顿时压在胸前,她仿佛觉得很累,整个人都要散架了。
    
    突然,修成君金俗绝望地从殿后奔出来,放声大哭道:“我儿完了!我儿完了!”
    
    原来,她一直在偷听,还没有离开,只因为是刚才刘彻来了。
    
    那个决定人命运的弟弟。
    
    王太后心生烦燥,大声地呵斥道:“哭什么哭?平日里放纵,事到临头却……”
    
    ……
    
    元光三年(公元前132年)的春天,一片片青翠绵延的芳草,正装点着长安城。
    
    正是清明前后,那洁白如雪的梨花、艳若云霞的桃花、流金吐芳的油菜花,一齐涌上前来,在渭河两岸铺开花团锦簇的天地。
    
    赏花踏青的好日子。
    
    刚刚才升任严助为御史大夫,公孙弘便和张汤结伴出游。
    
    但两人似乎都不愿让马车的轰鸣搅了赏春的兴致,而是宁愿步行,这样一来,说起话来也方便些。
    
    正游览盛景时,张汤恭敬地对走在前面的公孙弘说道:“恩师!您偌大年纪,不要走得太急了,还是从容些。”
    
    自前些年公孙弘担任丞相时起,张汤也就将“大人”的称呼改成“恩师”了,而且还成了公孙弘府上的常客。
    
    公孙弘回头望了一眼张汤笑道:“不妨事的!老夫尚觉精力健旺。”
    
    他的心情很不错,因为从卫绾被免去相位,赵绾退出后,由于皇帝信任,他一早就改任了丞相。
    
    当初是没时间游玩,现在难得有空,他立时就有了老树开新花的踌躇满志,走起路来脚底也是虎虎生风。
    
    就连张汤也很吃惊,一向自诩老朽的他,忽然就像返青的老槐,枝叶间透着翠绿。
    
    公孙弘很明白,张汤在朝廷格局变动的时候邀他出来,绝不仅是为了踏青。
    
    自他任丞相后,御史大夫一职就一直空缺,张汤瞅着这个位置很长时间了。
    
    现在竟然是落空了,
    
    但公孙弘毕竟十分老成,说起话来也滴水不露:“陛下以前还没有确定御史大夫人选,老夫本想向皇上举荐你……”
    
    “无碍,多谢恩师,没有恩师的栽培,学生恐怕只有独处九皋了。”